3月29日,《金融時報》整版刊發《綠色金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工具》深度文章,我院王遙研究員接受《金融時報》記者專訪,并就綠色金融國際發展情況、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及綠色金融支持綠色複蘇等發表了觀點。
文中指出,近年來,國際社會更加關注氣候變化,也更加相信綠色金融能夠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國際綠色金融合作是多層次的。多邊平台主要有 G20、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可持續金融國際平台(IPSF)。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和綠色金融的讨論越來越多。比如,各國開始集中深入探讨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對貨币政策、金融穩定的影響,如何在投資中更多地引入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如何促進各國環境信息披露,以及如何推動國際綠色标準趨同等。随着讨論的深入,國際社會的共識在增加,綠色金融發展的潛力也在拓展。
“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氣候變化,參與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通過引領可持續發展推動雙邊和多邊合作,成為各國外交新手段。發展綠色金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綠色金融也成為各國外交活動、促進合作共赢的新方式。”王遙在采訪中表示。
過去一年,盡管新冠病毒流行導緻多個行業遭遇重創,但各種形式的綠色和可持續融資交易卻仍在全球“遍地開花”。
“在全球經濟轉型過程中,綠色低碳産業很可能成為未來經濟的增長點。世界經濟綠色轉型的核心問題主要集中在投融資方面,綠色金融的發展獲得全球共識。”王遙表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情況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都已認識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動經濟“綠色複蘇”。而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金融工具創新,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正因如此,綠色金融在我國乃至全球發展呈現欣欣向榮之勢,并逐漸成為行業主流。
《金融時報》是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以金融為特色的綜合類财經報紙,是黨和國家在金融領域的重要輿論陣地和傳播金融政策和信息的主渠道;是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彙管理局指定披露重要信息媒體,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媒體。
(供稿:王遙 審核:曹明星 編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