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的發展顯著地擴展了劣效品的經濟份額,以及随之而來的種種可合理預見的負面後果。系統回應要求全面接納和建構聚焦人本價值的人本經濟學,其理論框架涵蓋四個核心概念:人本價值、發展目标、均衡條件和有限消費者主權。相關的幹預措施涵蓋政府規制、矯正稅、聯合行動和拓展工作機遇。核心概念和幹預措施均根植于高質量發展觀。
關鍵詞 劣效品 人本價值 家長作風 人本經濟學 分析框架
一、引言與解釋
劣效品在當代經濟生活中的迅速擴展,強化了當代經濟理論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以追蹤熱點—特别是宏觀經濟熱點—為己任的主流經濟學話語,目前遠未為鋪面而來的劣效品時代做好準備,盡管劣效品概念早已出現在微觀經濟學中。
我們的經濟生活中總有某些特殊商品并不遵從經濟學的普遍原理,或者說,普遍原理在這類特殊商品(包括服務)上變得不再适用。
吉芬商品就是明顯例子,定義為需求量随價格上升而增加的商品,從而與需求量随價格上升而減少的正常商品區分開來。由于需求曲線出現反轉—從向左下傾斜轉向右上爬升,價格與供求相互作用産生均衡的基本原理此出現失靈。
吉芬商品的清單很長。房價越漲需求越旺,股價越漲購買量越大,利率越高貸款者越多。所有諸如此類具有“買漲不買跌”特征的商品,均為吉芬商品。與正常商品不同,吉芬商品上的過度投機(泡沫)風險很高,給政府幹預提出了不同于正常商品的特殊難題。
本文關注的劣效品(demerit goods)是可類比于吉芬商品的另類特殊商品,定義為邊際效用的社會評價高于消費者個人評價的商品。由于效用評價不一緻,劣效品的個體需求水平高于社會最優水平,成為招緻種種消極後果的總根源。
不應把劣效品與外部性混為一談。風靡民間的麻将即為典型的劣效品。那麼多人花費如此多的時間沉迷麻将,可以認為遠遠超出社會最優水平,即便個體行為并不對他人或社會産生外部效應。正是在社會對玩麻将的邊際效用評價遠低于個體評價的意義上,麻将被歸入劣效品清單。
煙酒是集外部性和劣效品于一身的例子。煙酒消費多少會對他人或社會産生負面影響,比如損害被動吸煙者健康和招緻失火,納稅人将至少為此支付部分稅費。以此言之,煙酒消費具有外部性。除了影響他人,煙酒消費還對消費者本人産生某種形式與程度的健康損害,在此意義上,煙酒成為劣效品。
根本區别在于使用價值—區别于經濟價值或貨币價值。在外部性場合,社會對使用價值的效用評價與個體評價通常是一緻的—盡管有時不一緻;但在劣效品場合,兩類評價是絕對不一緻的。正是基于這種絕對不一緻,劣效品才與正常商品區分開來。
把劣效品同吉芬商品區分開來也很重要。共同點在于價格-供求關系出現紊亂,集中體現為“虛假均衡”—價格與供求的均衡水平偏離社會最優水平。根本區别在于招緻虛假均衡的真實原因不同:在吉芬商品下,真實原因是信息不完善,消費者因此擔心進一步漲價,因而萌發趕在此前搶先購買的心理;在劣效品下,真實原因是基于使用價值的效用評價不一緻—社會評價高于個體評價。
圖1給出了劣效品虛假均衡的圖示。
圖1中,縱軸表示邊際效用/邊際成本,橫軸表示供求數量;Up為個體的邊際效用曲線,Us為社會邊際效用曲線;社會最優均衡數量為Es,低于個體最優均衡數量Qp的差值為QsQp,相應的社會福利淨損失為陰影三角形面積,反映稀缺資源錯配的代價,即劣效品超出社會最優水平招緻的經濟效率代價。
虛假均衡也出現在外部性場合,涵蓋兩類情形:污染環境等外部性活動超出社會最優水平,發明創造等正外部性活動低于社會最優水平。兩者都根源于私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的不一緻,即行動者沒有承擔其行為的全部後果,其中一部分被外溢給社會或他人承擔。這與劣效品虛假均衡的原因—效應評價的社會與個人偏離—并不相同。
人們很少關注到劣效品已經充斥并招緻深遠負面後果的現實,經濟理論也遠未為全面接受和解讀劣效品經濟學做好準備。建構人本經濟學概念框架的努力有助于使局面改觀。
劣效品經濟學聚焦人本價值—因此也可稱之為人本經濟學,區别于常規經濟學聚焦的物本價值。清晰且充分區分人本價值與物本價值很重要,這種區分具有“掀翻”和“更新”常規經濟學的巨大潛能。
在本文中,人本價值定義為商品對人類個體生命、生活和生存的客觀價值,基于人為萬物之靈、人類個體為一切人類活動的基本微觀單元之預設。基本單元意味着進一步細分(從器官到細胞)沒有意義。
說“商品質量很好”是一回事,說“消費該商品将增進人本價值”是另一回事。前者指涉物本價值,後者指涉人本價值。鴉片(劣效品)的質量很好,但消費鴉片将損害人本價值。
把人本價值分解為生命價值、生活價值和生存價值是有益的。生命、生活和生存共同定義為了“人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和惬意生存的結合,則定義了理想人生觀。
理解人本價值的客觀性特征很重要。商品質量屬性與市場價格的“客觀性”,不同于消費該商品對生命、生活和生存質量的客觀效果。舉例來說,服用降壓藥會對人體的血壓等健康參數産生影響,影響程度甚至機制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精确地—或至少可靠地—計量。在此意義上,人本價值具有客觀性。
所有商品的消費都會以某種方式和程度産生客觀的人本價值,無論積極價值還是消極價值。服用降壓藥在降低血壓的同時,也會産生某些副作用,兩者都代表可計量的客觀效果;前者為積極的客觀效果,後者為消極的客觀效果。
對劣效品的關注尖銳地提出了人本價值與物本價值的分離問題,進而尖銳地提出了經濟學的根本目的性關切問題,以及以人本經濟學修複常規經濟學缺陷的問題。常規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主流話語基于“物本價值反映人本價值”的一緻性預設。在劣效品場合,這一預設崩塌了。
随着劣效品充斥時代的來臨,經濟學的修複問題變得日益重要和緊迫。基于分析目的,區分低知識含量的常規劣效品和高知識含量的科技劣效品是有益的,兩者都具有“易誘人成瘾”的共同特征。
現代ICT(信息與通訊技術)和知識經濟的長足發展,顯著地提升了所有劣效品—特别是包括手機在内的電子視屏等科技類劣效品的經濟份額,無論以社會成員的時間消費份額計量,還是以劣效品GDP份額計量。不言而喻,圍繞劣效品發展起來的産業鍊和供應鍊能夠創造大量的GDP,即在市場價格計量、反映物本價值的GDP。
鐵定現實是:兒童和年輕人在數字設備上花費的時間實在太多,而“科技+缺乏體育鍛煉+肥胖”的組合幾乎是緻命的。西方國家的兒童和年輕人使用電子設備娛樂的時間,大約是學習時間的8倍:8-12歲兒童平均每天5小時,13-18歲青少年為7小時,18歲年輕人在屏幕前花費的時間相當于30個學年或者15年的完整工作日。(《參考消息》2020.11.3第7版)。中國的情形可能更加令人擔憂。
我們正在全面步入充斥劣效品的時代,但對其消極後果與深遠影響的估計遠遠不足。更加緊要的是:經濟理論不能再對此采取熟視無睹的态度了。
二、從修複經濟學的基本信條開始
常規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建立在五個基本信條的基礎上,每個信條都對應一個核心概念—使命、均衡、發展、消費者主權和經濟價值,共同作為似乎不言而喻的基礎預設。在劣效品場合下,每個信條都需要基于社會評價或整體最優視角的救濟,以此作為建構人本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第一個信條:經濟學的使命是尋求“資源有效配置”的方法或思維訓練
缺陷在于未把資源配置同經濟學的“終極目的性關切”聯系起來,因而未能貼近人類的生物學與社會學特征。人類總是把“需求與信念”結合在一起,以此超越本能、尋求意義。正是需求與信念的結合産生了意義。人類是既尋求需求滿足、也尋求意義支撐的高級靈長類動物。終極目的表征了終極意義—最高層次的意義。
推論起來,終極目的與意義應反映最高的人類理想,即由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惬意生存表征的人生理想,也就是由人本價值集中表征的最高理想。或許我們永遠無法企及,但即便如此也永遠放棄。
以此言之,把經濟學的使命界定為“尋求促進人本價值的資源配置之道”才是适的,唯有如此才能凸顯人類的終極目的與意義,進而激發資源配置問題的更多洞見,無論制度還是技術層面。
新的使命定位并不意味着拒斥劣效品,而是明确地要求把劣效品控制到社會最優水平,即圖1所示的Qs。這基于如下信條:人本價值,才是度量一切價值的終極價值;因為沒有什麼比生命、生活和生存來得更重要的價值概念了。
第二個信條: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經濟效率可由均衡概念定義
作為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最基礎的概念,“均衡”水平系指供求平衡的數量和價格水平,即不存在任何改善餘地的經濟效率水平。低于或高于均衡水平都意味着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因而都存在“有人受益無人受損”含義上的改善空間。
這個信條的缺陷在于儲蓄地把“社會福利”和“最優”解讀為市場價格計量物本價值,而非客觀的、在劣效品下不适合以市場價格計量的人本價值。現實也是如此,GDP、财富、收入等經濟指标均基于市場價格計算得出。
第三個信條:發展的綜合目标可鑒别為增長、平等和穩定
這是當代功利主義的發展觀的精髓。增長指“蛋糕做大”,平等指“蛋糕的公平分享”,穩定指兩者皆可持續。三個綜合目标組合的“發展”概念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一般框架,也适合作為企業管理的一般框架,隻要對“蛋糕”的含義做适當調整即可。
該信條的缺陷在于“蛋糕”同樣被解讀為物本價值而非人本價值。修複要求把增長解讀為人本價值的增長,把平等解讀為人本價值的公平分享,把穩定解讀為人本價值增長與平等的可持續。
第四個信條:消費者主權是不證自明的
主要與個人支出決定相連的消費者主權必須得到絕對和完整的尊重,因為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評判者—比他人和社會更了解自己的利益和偏好之所在,也因為支出決定的全部積極或消極後果全部由個人承擔。據此,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浪費”(比如餐桌上的浪費),因為自己為“浪費”的東西買單。
不證自明的信條還根植于對消費者主權作為發展手段的預設,以及“個體權利作為先在(與生俱來)權利”的預設。消費者權利是個體權利(包括人權)概念的關鍵方面。兩項預設含蓄地支持無限消費者權利概念,區别于有限生産者權利概念。現代社會中,生産者權利的受限程度遠高于消費者權利。
稍加深究不難發現,不受限的消費者權利概念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因為無限權利具有潛在危害性,比如濫用自由駕車權招緻交通事故的風險很高,所以不可行;因為無限權利招緻劣效品過度需求并引發後果的風險很高,所以不必要。
因此,人本經濟學需要把消費者主權修複為“有限消費者主權”,即便個體承擔其行為的全部後果。這項修複基于如下理念:即便人類個體是理性個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認知瑕疵(cognitive defects)和認知偏差(cognitive dissonance),兩者導緻對劣效品的效用評價既“脫離客觀現實”,也脫離備受珍惜的集體價值觀,從社會角度看因而是不可接受。極端例子包括吸毒和自殺。
第五個信條:經濟價值以市場價格計量是适當的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的經濟價值體現為市場價格計量的經濟價值,這根植于“市場價格是唯一可接受的适當價格”的信條。
鑒于個體評價與社會評價通常一緻,可以認為該信條适用一般商品。但在劣效品場合,市場價格計量将導緻高估物本價值和低估人本價值。舉例來說,考慮到手機沉迷的社會邊際效用銳減,市場價格為5000元的手機單價,從社會評價—基于對個體生命、生存和生存狀況的“關愛”—的角度看,可能需要“打個狠折”—比如經濟價值下調20%,以反映個體的認知瑕疵和認知偏差導緻的效用高估。
可總結為一般調整公式:
人本價值=市場價值*劣效品系數
劣效品系數定義為社會邊際效用評價偏離(低于)個體評價的程度。據此,手機的人本價值=5000元*(1-20%)=4000元。兩者間的差額(1000元)即圖1中的陰影三角形表達的社會福利淨損失。這些本應作為“損失”對待的消極價值,反而被當作積極價值計入物品的經濟價值,以及諸如GDP、财富和收入等幾乎所有的“經濟蛋糕”指标中。
作為一般規則,為反映真實而客觀的人本價值,在充斥劣效品的如今時代,繼續忽視經濟指标中的“劣效品份額”是不明智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以犧牲人本價值為代價。考慮到人本價值承載了人類的終極目的性關切和最高意義,這是不可接受的。
三、人本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任何成熟學科的理論框架都由3-5個核心概念搭建而成。核心概念滿足幫助人類理性清晰地“解讀現實”和“構思未來”;前者關注科學理論的解釋功能,後者關注預見、指導(當下實踐)和引導(明智行動的長期方向)功能。
前面對“信條救濟”的讨論,實際上已經呈現了人本經濟學的4個核心概念:人本價值、發展目标、均衡條件和有限消費者主權。這些“原生”概念派生出其他所有相關概念,因而稱為“核心”概念。
4個核心概念間的邏輯聯系奠定了人本經濟學的理論框架:(1)人類的經濟活動應以“人本價值”為依歸,(2)由人本價值界定發展目标—增長、平等和穩定,(3)每個發展目标尋求逼近人本價值的均衡條件,(4)每組均衡條件都基于“有限消費者主權”的預設。
大緻來說,(1)和(4)界定“做正确的事”,關注方向感與目标感;(3)界定“正确地做事”,關注(促進均衡)方法與手段;(4)界定“負責任地做事”,關注社會以家長作風約束和引導消費者保持對“關愛自己”的責任。每個方面都根植于控制(不是消除)劣效品的人本主義價值觀。
圖2直觀地呈現了上述理論框架—聯結人本價值的鐵三角框架,其中,有限主權系指有限消費者主權。
常規經濟學中的“均衡條件”概念僅指供給與需求間的均衡,這大緻對應發展目标中的“增長”。如今,得益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我們對均衡條件的理解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盡管仍有許多關鍵細節需要充實。
以上含義的均衡條件也适用人本經濟學,但均衡概念需要做出調整—從基于物本價值轉換為基于人本價值的供求均衡。
與常規經濟學—主要指宏觀與微觀經濟學—不同,人本經濟學将均衡條件概念擴展到平等和穩定目标。
就平等目标而言,均衡條件可簡要定義為基于人本價值的貧富差距不超過某個警戒值,無論生命(健康)、生活(方式)還是生存(惬意度)價值維度。比如就生命價值維度而言,窮人與富人間預期壽命差距不超過40%。人本經濟學關注劣效品是否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依然嚴重不足。盡管如此,可以推論的是:窮人比富人消費了更多劣效品,從而成為人本價值分配不平等的一個來源。
就穩定目标而言,均衡條件可解讀為基于人本價值的可持續增長與平等的條件,以及兼顧當代人與未來世代利益的那些條件。
人本經濟學主要以關懷人本價值而區别于常規經濟學,後者所關懷的是物本價值。前者把商品的價值屬性導向“人本”上,後者把商品的價值屬性導向“物本”即商品本身。
以此言之,人本經濟學可定義為“言說人本價值的經濟學”;具體地講,從決定成敗的三級一般條件上進行言說,即“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負責任地做事”,分别對應發展目标、均衡條件和有限主權。
有限(消費者)主權概念根植于如下理念:沉迷劣效品意味着消費者對自己不負責任,即對自己的人本價值—涵蓋生命、生活和生存—不負責任;從社會作為“家長角色”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鑒于此,社會角色有責任約束與引導人體消費者控制劣效品消費,以确保逼近社會最優水平—圖1中的Qs。
問題随之而來:人本經濟學能夠為此做些什麼?
四、消除虛假均衡
人本經濟學的全部努力都可概括為消除虛假均衡,即由于個人評價高于社會評價招緻對劣效品的過度消費(圖1中的QsQp),以及随之而來的社會福利淨損失(圖1中陰影三角形)。
如前所述,這并不意味着消滅劣效品,這既不可行也不必要。不可行是因為人類個體的需求和欲望總是多樣化的;不必要是因為在超過社會最優數量的基礎上,繼續減少劣效品的邊際成本将高于社會邊際效用。
因此,全部努力都應指向确保劣效品回歸社會最優水平上。
這項努力的實質正是消除虛假均衡—調整供求均衡的條件,即從基于物本價值的均衡條件,轉換為基于人本價值的均衡條件。
這意味着社會角色需要行使“家長作風”:約束與引導個體消費者減少劣效品消費。在這裡,責任是雙重的:社會角色被加諸約束和引導的責任,個體消費者被加諸“關愛自己”的責任。後者意味着對消費者主權概念的修正,根植于如下理念:在劣效品場合下,個體并非自己利益的最佳評判者和代表者—社會角色才是;既如此,對消費者主權的主張不能逾越“關愛自己”的限度。
社會角色涵蓋與劣效品産業鍊和供應鍊相關的所有角色,包括政府、生産者、家庭和個體消費者。他們要麼單個地、要麼聯合地行使“家長作風”:因為個體消費者存在認知瑕疵和認知偏差,所以“得聽家長的”。
這個理念很容易被争議,但基于對人本價值的嚴謹考量和不懈追求,至少在原則上應被視為“正确且可接受”。
家長作風的實質是幹預—在劣效品場合下幹預消費者主權。大緻可區分兩類消極幹預和積極幹預。
消極幹預即針對劣效品消費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政府規制、稅收矯正(矯正稅)和聯合行動。
限制常規劣效品消費的政府規制早已存在,比如煙草指标控制、禁止未成年人飲酒。限制科技類劣效品消費的規制措施目前依然鮮見,但情形正在改變。美國矽谷的半島華德福學校不允許11歲以下的孩子使用任何科技産品。韓國2011年頒布了“關機法”:禁止16歲以下孩子在夜裡12點至早上6點間玩網絡遊戲。2019年中國提出一項規定:禁止18歲以下孩子在晚上10點至早上8點間玩網絡遊戲。
對某些新型(科技類)劣效品征收矯正稅,也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這種矯正稅不同于外部性場合的矯正稅,前者旨在矯正“個體評價與社會評價的偏差”,後者旨在矯正“私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的偏差”。這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
聯合行動的主角是政府、供應商和家庭。科技類劣效品作為一種新型的、複雜棘手且負面影響深遠的市場失靈形式,對其消費控制尤其依賴聯合行動,單一角色的行動的效果有限。
科技公司有必要在聯合行動發揮關鍵作用。就科技類劣效品而言,技術公司正是主要的“麻煩制造者”,它們利用消費者對劣效品“行為成瘾”的能力做生意并大發其财,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
鑒于此,把生産者延伸責任制從諸如回收廢舊電池等延伸到劣效品領域,很可能是适當的和必要的。具體措施包括把某種“停止信号”(類似書的結尾)嵌入手機,以及改善屏幕内容—減少有損人本價值的成瘾内容。
積極幹擾措施指政府和企業緻力拓展工作機遇,以激勵消費者把時間更多地花在工作上,從而至少把部分注意力從沉迷手機等劣效品上移開。
結語
劣效品可簡要定義為“所有讓人成瘾的壞商品”。人類正快速步入科技類劣效品的“風頭”全面蓋過常規劣效品的時代,而且再也回不到過去了。現代技術從未如此高效和讓人成瘾,包括手機APP、電子遊戲和其他技術産品。目前全球人均每天3個小時刷手機,越來越多中産階段養成了久坐習慣,而中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體重過重或肥胖。
社會和政府遠未為這個時代的到來做足準備,包括評估宏觀效應和微觀效應。宏觀效應即不斷上升的劣效品GDP份額降低整體經濟的質量。全球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在劣效品充斥的環境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微觀效應即損害人類個體的人本價值,導緻人類個體的能動性(agency)和行動能力因劣效品而退化,包括語言能力、專注力、記憶力乃至智識都有所下降,由此弱化安身立命的前景。很少有人意識到,我們的生命、生活和生存質量多麼依賴對劣效品消費的控制—控制在與社會評價相稱的水平上。
中國的智能手機品牌在2020年占全球60%的市場份額。這個驚人數字應激發我們對“這究竟意味着什麼”的經濟學思考。
但經濟學的現狀非常不能令人滿意,原因不僅在于反科學的炒作式理論太多,還在于缺失适宜的分析框架和語言“言說人本價值的故事”。本文搭建人本經濟學框架的嘗試,有助于将核心概念轉換為規範而又符合邏輯的陳述,這類陳述對促進洞見很重要,這些洞見靠亂糟糟的人類語言高談闊論是揭示不出來的。
人本經濟學框架從根本上講與常規經濟學有所不同,因為焦點已經從缺失溫情的物本價值觀轉向了人文關懷濃郁的人本價值觀。這種可由四個核心概念言說的轉向具有整合宏觀與微觀經濟學的深遠潛能,也有助于激發我們立即采取控制劣效品消費的明智行動。
四個核心概念即人本價值,以及基于人本價值觀修複的發展目标、均衡條件和有限消費者主權。
(供稿:林光彬 審核:林光彬 編輯:王萌)